智博睿
    首页  -  内蒙古生态沙产业科技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智博睿编制
内蒙古生态沙产业科技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智博睿编制
内蒙古生态沙产业科技园建设项目背景与投资的必要性
一、项目提出的背景
  (一)、政策背景
  1、《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3)》
  项目的建设符合该指导目录中的第一类鼓励类第一项农林业第4条优质、高产、高效标准化栽培和养殖技术开发及应用,第7条动植物优良品种选育、繁育、保种和开发,第11条生态种(养)技术开发与应用及第31条农牧渔产品的无公害、绿色生产技术开发及应用等相关条目。
第三十四项旅游业第2条乡村旅游、生态旅游、森林旅游、工业旅游、体育旅游、红色旅游、民族风情游及其他旅游资源综合开发服务。
  2、中央一号文件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加强“三农”工作,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历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始终把“三农”问题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自2004年以来,连续十五年制定出台了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
  党中央、国务院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把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作为政策导向,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全社会关心农民、支持农业、关注农村的氛围更加浓厚,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环境条件更加有利,为项目建设坚定了方向,提供了政策支撑。
  3、国家相关规划
  国家“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农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基础,必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推进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建设,建立多形式利益联结机制,培育融合主体、创新融合方式,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更多分享增值收益。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推进农业与旅游休闲、教育文化、健康养生等深度融合,发展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创意农业等新业态。加快发展都市现代农业。激活农村要素资源,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意见》指出,要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具体包括:加强规划引导,研究制定促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用地、财政、金融等扶持政策,加大配套公共设施建设支持力度,加强从业人员培训,强化体验活动创意、农事景观设计、乡土文化开发,提升服务能力。保持传统乡村风貌,传承农耕文化,加强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和保护,扶持建设一批具有历史、地域、民族特点的特色景观旅游村镇。提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创建水平,加大美丽乡村推介力度。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可以充分开发农业资源,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延长农业产业链,带动农村运输、餐饮、住宿、商业及其他服务业的发展,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增加农民收入,致富农民,而且可以促进城乡人员、信息、科技、观念的交流,增强城里人对农村、农业的认识和了解,加强城市对农村、农业的支持,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提出:到2020年,全国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国家粮食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农产品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显著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农民生活达到全面小康水平,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迈上新台阶。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大城市郊区、国有垦区和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以高标准农田为基础、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为支撑的产能保障格局基本建立;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基本构建;农业灌溉用水总量基本稳定,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农膜资源化利用目标基本实现。
  加快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完善服务体系,引导新型经营主体对接各类电子商务平台,健全标准体系和冷链物流体系,到“十三五”末农产品网上零售额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8%。推动科技、人文等元素融入农业,稳步发展农田艺术景观、阳台农艺等创意农业,鼓励发展工厂化、立体化等高科技农业,积极发展定制农业、会展农业等新型业态。
  《全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2016—2020年)》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发展新理念为统领,实施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持市场导向、科技支撑、生态优先,转变发展方式,加快转型升级,巩固提升粮食产能,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优化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构建粮经饲统筹、农牧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格局,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农业部关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意见》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的紧迫任务,是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主线,要围绕这一主线稳定粮食生产、推进结构调整、推进绿色发展、推进创新驱动、推进农村改革。要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放在突出位置,把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作为主攻方向,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核心目标,从生产端、供给侧入手,创新体制机制,调整优化农业的要素、产品、技术、产业、区域、主体等方面结构,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突出绿色发展,聚力质量兴农,使农业供需关系在更高水平上实现新的平衡。通过努力,使农产品的品种、品质结构更加优化,玉米等库存量较大的农产品供需矛盾进一步缓解,绿色优质安全和特色农产品供给进一步增加。绿色发展迈出新步伐,化肥农药使用量进一步减少,畜禽粪污、秸秆、农膜综合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农业资源要素配置更加合理,农业转方式调结构的政策体系加快形成,农业发展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有新提升。
  实施优势特色农业提质增效行动计划,促进杂粮杂豆、蔬菜瓜果、茶叶、花卉、食用菌、中药材和特色养殖等产业提档升级,把地方特色小品种和土特产做成带动农民增收的大产业。加强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藏等技术研发,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技术体系。加快信息技术、绿色制造等高新技术向农业生产、经营、加工、流通、服务领域渗透和应用,加强特色产品、特色产业开发和营销体系建设。加快推进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制定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规划,鼓励各地争创园艺产品、畜产品、水产品等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推动资金项目向优势区、特色产区倾斜。推动完善“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考核机制,开展鲜活农产品调控目录试点。加快发展都市现代农业,深挖农业潜力,创造新需求。
  《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促进精准脱贫指导意见》
  《意见》指出,发展特色产业是提高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的根本举措。产业扶贫涉及对象最广、涵盖面最大,易地搬迁脱贫、生态保护脱贫、发展教育脱贫都需要通过发展产业实现长期稳定就业增收。当前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总体水平不高,资源优势尚未有效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成为农村贫困人口增收脱贫的瓶颈。做好产业扶贫工作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我们的光荣职责和神圣使命,对于贯彻落实中央扶贫开发工作的重大部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意见》强调,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引领,切实按照中央脱贫攻坚的战略部署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紧紧围绕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增收脱贫,发挥新型经营主体和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整合财政涉农资金,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加快培育一批能带动贫困户长期稳定增收的特色优势产业。要坚持聚力到户、受益精准,因地制宜、产业精准,科学设计、项目精准,保护生态、绿色发展,帮贫脱贫、联动联考。力争到2020年,贫困县扶持建设一批贫困人口参与度高的特色产业基地,建成一批对贫困户脱贫带动能力强的特色产品加工、服务基地,初步形成特色产业体系;贫困乡镇、贫困村特色产业突出,特色产业增加值显著提升;贫困户掌握1-2项实用技术,自我发展能力明显增强。
  《意见》明确,重点从八个方面推进产业扶贫。一是科学确定特色产业。科学分析贫困县资源禀赋、产业现状、市场空间、环境容量、新型主体带动能力和产业覆盖面,选准适合自身发展的特色产业。二是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发展特色产品加工,拓展产业多种功能,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和森林旅游休闲康养,拓宽贫困户就业增收渠道。三是发挥新型经营主体带动作用。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在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与贫困户建立稳定带动关系,向贫困户提供全产业链服务,提高产业增值能力和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能力。四是完善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开展股份合作,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农民住房财产权等可以折价入股,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享受集体收益分配权;有关财政资金在不改变用途的情况下,投入设施农业、养殖、光伏、水电、乡村旅游等项目形成的资产,具备条件的可折股量化给贫困村和贫困户。五是增强产业支撑保障能力。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积极培育特色产品品牌。加快有关科研成果转化应用,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加强贫困地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和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养。六是加大产业扶贫投入力度。各级各类涉农专项资金可以向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倾斜的,要加大倾斜力度。使用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发展种养业的,扶贫部门应会同农业、林业等部门加强指导。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进一步加大对产业精准扶贫的支持力度。七是创新金融扶持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创新符合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鼓励地方积极创新金融扶贫模式。八是加大保险支持力度。积极发展特色产品保险,探索开展价格保险试点,鼓励保险机构和贫困地区开展特色产品保险和扶贫小额贷款保证保险。
  农业部发布的《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工商资本)带动脱贫攻坚的意见》
  《意见》指出:引导龙头企业到贫困地区建设产业示范基地,领办农民合作社,培育致富带头人,发展“一村一品”富民特色产业。对符合“米袋子”“菜篮子”产品生产扶持资金申请条件的龙头企业予以优先支持;立足贫困县主导农业产业,支持农产品产地进行初加工,指导企业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带动农民就近就地就业增收;鼓励龙头企业到贫困地区组建专业化的旅游开发公司或牵头成立乡村旅游合作社,大力培育休闲农业、生态旅游、文化娱乐、科普教育、康体养生等旅游新业态。
  4、旅游业政策背景
  《“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
  依托跨区域的自然山水和完整的地域文化单元,培育一批跨区域特色旅游功能区,构建特色鲜明、品牌突出的区域旅游业发展增长极。
以喀什、阿克苏、和田等城市为支点,推进重点旅游区开发建设与提档升级。发展特种旅游、生态旅游和民族风情旅游,推动南疆自驾车旅游廊道规划建设,建设国际著名的丝绸之路文化旅游目的地。
  推进结构优化、品牌打造和服务提升,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住宿品牌,推进住宿企业连锁化、网络化、集团化发展。适度控制高星级酒店规模,支持经济型酒店发展。鼓励发展自驾车旅居车营地、帐篷酒店、民宿等新型住宿业态。
  《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
  2018年3月22日,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就加快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全面优化旅游发展环境,走全域旅游发展的新路子作出部署。
  文件指出强化对自然生态、田园风光、传统村落、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等资源的保护,依法保护名胜名城名镇名村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严格规划建设管控,保持传统村镇原有肌理,延续传统空间格局,注重文化挖掘和传承,构筑具有地域特征、民族特色的城乡建筑风貌。倡导绿色旅游消费,实施旅游能效提升计划,降低资源消耗,推广使用节水节能产品和技术,推进节水节能型景区、酒店和旅游村镇建设。
  《国家旅游局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文化、旅游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但总的来看,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仍存在合作领域不宽广、合作机制不顺畅、政策扶持不到位等问题,文化旅游发展现状与当前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还不完全适应。在新形势下促进文化与旅游深度结合,是文化和旅游部门的共同责任。
文  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加强文化和旅游的深度结合,有助于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满足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有助于推动中华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提升国家软实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各地要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以“树形象、提品质、增效益”为目标,采取积极措施加强文化与旅游结合,切实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国家沙漠公园发展规划(2016-2025年)》
  《规划》指出,沙漠公园和森林公园、湿地公园一样,在森林、湿地和荒漠三大生态系统中处于相同的重要地位,具有维护荒漠生态系统稳定的重要功能。沙漠公园建设要按照“坚持保护优先、合理利用,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坚持底线思维,坚持高标准、严要求起步,坚持立足当前、稳步推进”的建设原则。通过建设沙漠公园,有效保护沙区野生动植物资源、湿地资源和自然人文资源,修复可治理的沙化土地,大力恢复林草植被,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提高荒漠生态系统功能,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和绿色产业,不断改善沙区人民群众生活生产条件,探索荒漠生态保护与生态产业协同发展新模式,合理利用沙区资源,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探索出一条实现沙区生态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之路。
  《规划》明确,国家沙漠公园建设分为两个阶段目标。一期目标是,到2020年将荒漠生态系统典型、区位重要、保护价值突出、面临威胁严重、生态状况脆弱的沙漠区域优先划。
  《全国生态旅游发展规划(2016—2025年)》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旅游休闲消费需求和生态环境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优化生态旅游发展空间布局为核心,以完善生态旅游配套服务体系为支撑,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强化资源保护,注重生态教育,打造生态旅游产品,促进绿色消费,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北方荒漠与草原生态旅游片区:本片区包括内蒙古高原东中部典型草原与荒漠草原,内蒙古高原西部山地荒漠,阿尔泰山、天山山地森林草原,柴达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荒漠,祁连山森林与高寒草原,帕米尔-昆仑山-阿尔金山高寒荒漠草原等生态区域。总面积约284万平方公里,涉及内蒙古自治区(不包含赤峰市、通辽市、呼伦贝尔市、兴安盟)、甘肃省(不包含甘南州)、宁夏自治区和新疆自治区。
  重点发展方向是依托山岳、草原、森林、绿洲、沙漠戈壁、峡谷及冰雪生态旅游资源,打造具有山岳与戈壁观光探险、草原观光休闲、绿洲度假、雪域体验、少数民族文化体验、户外运动探险等特色的生态旅游片区。加强祁连山、六盘山、贺兰山等跨区域生态旅游发展规划与建设。立足连接亚欧大陆和中国内陆地区的区位优势及边境沿线生态景观优势,加强边境地区生态旅游国际合作。
  《内蒙古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充分发挥内蒙古独特的景观和文化特色,促进生态、文化、旅游高度融合,把内蒙古建成体现草原文化、独具北疆特色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以“全域旅游、品牌引领、区域联动、共享融合”为原则,规划形成以内蒙古东西大通道为基础的一条旅游大通廊,构建呼伦贝尔—兴安旅游度假区、锡林郭勒—赤峰—通辽生态文化旅游度假区、呼包鄂—乌兰察布—巴彦淖尔旅游度假区和乌海—阿拉善沙漠旅游度假区四个旅游大区,在毗邻京津冀盟市打造京津冀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推进盟市政府所在地建设旅游服务中心城市。倡导“+旅游”“旅游+”理念,拓展旅游空间,推进产业融合。以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和旅游改革创新先行区为抓手,推进旅游改革创新。规划建设一批国内外驰名的黄金旅游线路和精品旅游景区,积极开发生态旅游、健康旅游、乡村旅游、文化旅游、牧区旅游、边境旅游、冰雪旅游、自驾旅游、红色旅游、航天旅游、沙漠旅游等主题旅游产品,通过节庆活动和产业大会等形式加强宣传营销,不断提高“内蒙古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推动发展四季旅游业。实施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资金投入,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提供个性化产品,做强做精吃住行游购娱文商养学闲情奇等旅游要素,重点建设生态旅游示范区、旅游度假聚集区、文化体验聚集区和新型旅游产业基地,提升旅游业核心竞争力。大力推动与毗邻省区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发展边境旅游和跨境旅游,开发面向俄罗斯、蒙古国的跨境旅游线路,推动旅游便利化,建设跨境旅游合作区。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提高旅游公共服务水平。大力推进旅游标准化建设,创建一批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国家旅游标准化示范区和国家旅游度假区。鼓励各种所有制企业依法投资旅游产业,努力培育和引进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领军旅游企业集团。到2020年旅游业总收入突破5300亿元,把旅游产业培育成为更加强大的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
  《内蒙古自治区“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
  创新发展模式,实施全域旅游发展战略。以旅游景观全域优化、旅游服务全域配套、旅游治理全域覆盖、旅游产业全域联动、旅游成果全民共享为路径,努力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格局。以融合发展为动力,培育旅游新产品新业态,构建“全产业参与”的旅游产业体系;以旅游景区为重点,深化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优化产品结构,构建“全季节体验”的旅游产品体系;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保障,提升旅游公共服务水平,构建“全方位”旅游服务体系;以市场整治为抓手,推进依法治旅,树立文明旅游形象,构建“全区域管理”旅游综合治理体系;以开放理念为引领,持续开展营销推介,大力拓展国内外客源市场,构建“全社会参与”的旅游共建共享体系。
  西北水沙胡杨秘境探险旅游片区。以乌海市、巴彦浩特镇、额济纳旗、阿拉善右旗为旅游中心,充分发挥文物古迹、民族风情和自然奇观等资源的独特优势,加大旅游开发力度,强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与周边省区协作,建设以文物古迹、水域景观、大漠风光、民族风情、边境旅游、航天旅游为特色的旅游目的地。发展以乌海为中心的蒙西旅游圈、以巴彦浩特为核心的大漠胡杨旅游圈,打造成为内蒙古西部特色旅游目的地和集散中心。加快推进公路干线建设、高铁建设和机场升级改造,建设阿拉善国际特色旅游目的地。
  《阿拉善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规模发展沙产业。围绕把阿拉善打造成为国家重要沙产业示范基地的目标,积极发展特色沙产业,总体要求是规模发展、龙头带动、科技支撑。立足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量,落实“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思路,抓住示范平台搭建、生态治理衔接、龙头企业带动、科技创新支撑、品牌品质保证、综合政策扶持等环节,创新开发模式,做长沙生植物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
  加快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坚持以文化推动旅游发展,以旅游促进文化繁荣,着力培育和充分展示“苍天圣地阿拉善”、“中国秘境阿拉善”旅游文化品牌。以阿拉善沙漠世界地质公园、贺兰山森林、巴丹吉林沙漠探险、胡杨林和东风航天城等核心旅游资源为重点,融合草原文化、赏石文化、骆驼文化、宗教文化、民俗风情等元素,加强复合型旅游产品开发。坚持市场化运作和政府引导相结合,丰富提升阿拉善文化旅游节、金秋胡杨文化旅游节、巴丹吉林沙漠文化旅游节、越野e族阿拉善英雄会等旅游节庆赛事活动,带动经贸、旅游、服务等相关产业共同发展。
  《阿拉善盟“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
  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以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为目标,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统领,高起点规划、高强度投入、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全方位宣传,加快完善旅游规划,加强精品景区建设,强化旅游市场宣传,培育特色旅游产品,大力推进旅游与文化、体育、城镇建设、对外开放等深度融合,加强区域合作,实现旅游资源共享,做大做强“苍天圣地阿拉善”全域旅游文化品牌,构建“大旅游”格局,切实把旅游产业培育成为阿拉善科学发展、转型发展重要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引擎产业。
  《规划》提出,依托我盟独特的旅游资源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大沙漠”“ 大胡杨”“ 大航天”“ 大居延”“ 大民俗”为支撑,建设五大国际特色旅游目的地体系;构建“一核四心一环”旅游格局,即:巴彦浩特核心旅游城市,巴丹吉林、达来呼布、腾格里、乌兰布和旅游集散中心和阿拉善旅游观光游憩环;优化阿左旗、阿右旗、额济纳旗、乌兰布和、腾格里、乌斯太六大功能片区;开发卫拉特蒙元部落文化风情体验旅游线、国际汽车越野英雄之梦旅游线、中国航天航空文化体验旅游线、丝绸之路大居延遗址文化旅游线等十大特色主题精品旅游线。
【主要用途】 发改委立项,申请土地,银行贷款,申请国家补助资金等
【关 键 词】内蒙古生态沙产业科技园建设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
【交付方式】 特快专递、E-mail
【交付时间】5-7个工作日
【报告格式】Word格式;PDF格式
【报告价格】 此报告为委托项目报告,具体价格根据具体的要求协商,欢迎来电咨询。
【订购热线】18211102808  同V信
【联 系 人】李先生
【编制单位】北京智博睿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大纲
目录
第一章 项目总论 
1.1 项目基本情况 
1.2 可行性研究依据与范围 
1.3 可行性研究结论、问题及建议 
第二章 项目背景与建设的必要性 
2.1 项目提出的背景 
2.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第三章 项目建设地址和建设条件 
3.1 项目选址 
3.2 建设条件 
第四章  项目市场分析 
4.1我国旅游业发展分析 
4.2 酒庄旅游发展分析 
4.3 沙漠旅游发展分析 
4.4项目建设优势分析 
第五章  项目工程方案 
5.1总体指导思想和原则 
5.2产业定位 
5.3苜蓿种植区 
5.4沙生林果种植区 
5.5葡萄种植区 
5.6梭梭-肉苁蓉种植区 
5.7中药材种植区 
5.8生产服务设施建筑区 
5.9旅游服务设施建筑区 
第六章  公共基础建设工程方案 
6.1土地平整与改造方案 
6.2田间道路方案 
6.3田间水利工程与集中建筑区给排水方案 
6.4种植田间与建筑区内电力系统方案 
第七章  节能、节水 
7.1用能标准和节能规范 
7.2能耗状况和能耗指标分析 
7.3节能节水措施分析 
7.4节能管理 
7.5用能综合评价 
第八章  环境保护 
8.1环境保护执行依据和标准 
8.2主要污染物排放分析 
8.3项目拟采取的主要环保措施 
8.4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第九章  劳动安全卫生及消防 
9.1劳动安全卫生 
9.2消防安全 
第十章  防灾减灾工程 
10.1目标与防护要求 
10.2综合防灾减灾体系 
10.3防震减灾 
10.4地质灾害防治 
10.5森林消防规划 
第十一章  组织机构与人力资源配置 
11.1企业组织 
11.2劳动定员和人员培训 
11.3科技创新、规划实施保障与措施 
第十二章  招标方案及实施进度安排 
12.1项目招投标方案 
12.3项目实施进度安排 
第十三章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13.1 投资估算 
13.2 资金筹措 
13.3 资金投入计划 
第十四章 财务分析及社会评价 
14.1 财务分析 
14.2 社会评价 
第十五章 项目风险和对策分析 
15.1 项目面临的主要风险 
15.2 风险程度分析
15.3 风险防范措施 
第十六章 结论和建议 
14.1 结论 
16.2 建议 
附表:
关联报告:
内蒙古生态沙产业科技园建设项目申请报告
内蒙古生态沙产业科技园建设项目建议书
内蒙古生态沙产业科技园建设项目商业计划书
内蒙古生态沙产业科技园建设项目资金申请报告
内蒙古生态沙产业科技园建设项目节能评估报告
内蒙古生态沙产业科技园建设行业市场研究报告
内蒙古生态沙产业科技园建设项目PPP可行性研究报告
内蒙古生态沙产业科技园建设项目PPP财政承受能力论证报告
服务流程 :
1.客户问询,双方初步沟通了解项目和服务概况;
2.双方协商签订合同协议,约定主要撰写内容、保密注意事项、企业相关材料的提供方法、服务金额等;
3.由项目方支付预付款(50%),本公司成立项目团队正式工作;
4.项目团队交初稿,项目方可提出补充修改意见;
5.项目方付清余款,项目团队向项目方交付报告电子版;
另:提供甲级、乙级工程资信资质

 

北京智博睿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土城路12号怡和阳光大厦C座4层         联系电话:18211102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