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博睿
    首页  -  云南傣族民俗旅游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智博睿编制
云南傣族民俗旅游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智博睿编制
云南傣族民俗旅游建设项目市场分析
一、项目背景
  (一)、相关政策背景
  1、全域旅游相关政策
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宁夏时指出:“发展全域旅游,路子是对的,要坚持走下去。”将全域旅游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给旅游界极大鼓舞。
  2017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完善旅游设施和服务,大力发展乡村、休闲、全域旅游。”“全域旅游”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位列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的12个新词之列,说明政府对全域旅游这项工作的重视。
  2017年是全域旅游发展的关键之年,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而旅游就是“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已从少数人的奢侈品发展成为人民群众大众化的日常消费,成为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重要内容。全域旅游则是落实“美好生活”的重要抓手。全域旅游之所以会成为国家战略,是因为它契合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需求,全域旅游强调“共建共享”的理念,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举,与大数据的碰撞融合,必然撬动旅游业态变化以及旅游产品创新与优化。
  《“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中就明确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主要依靠景点景区、宾馆饭店等基础旅游要素的发展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大众旅游新时代的要求。"“十三五”时期,必须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思路,加快由景点旅游发展模式向全域旅游发展模式转变,促进旅游发展阶段演逬,实现旅游业发展战略提升。全域旅游,重点在“域”,从其内涵和发展诉求来讲,全域旅游依托“域”去打造“域”的目的不仅仅是发展旅游产业,而是以旅游业作为优势产业去带动和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的发展理念模式。全域旅游的打造,是要在该地区实现全地域、全领域、全要素、全方位、全过程、全行业、全时间、全社会、全产业、全空间的旅游发展。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加快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推动旅游业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从粗放低效方式向精细高效方式转变,从封闭的旅游自循环向开放的“旅游+”转变,从企业单打独享向社会共建共享转变,从景区内部管理向全面依法治理转变,从部门行为向政府统筹推进转变,从单一景点景区建设向综合目的地服务转变。
  把促进全域旅游发展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从区域发展全局出发,统一规划,整合资源,凝聚全域旅游发展新合力。大力推进“旅游+”,促进产业融合、产城融合,全面增强旅游发展新功能,使发展成果惠及各方,构建全域旅游共建共享新格局。
  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培育田园艺术景观、阳台农艺等创意农业,鼓励发展具备旅游功能的定制农业、会展农业、众筹农业、家庭农场、家庭牧场等新型农业业态,打造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美丽休闲乡村。积极建设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沙漠公园、海洋公园,发展“森林人家”、“森林小镇”。科学合理利用水域和水利工程,发展观光、游憩、休闲度假等水利旅游。
  2、乡村旅游相关规划
  《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提质升级行动方案(2017年)》: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强化规划引领,根据各地资源环境禀赋 和产业基础,明确乡村旅游发展重点,因地制宜、科学制定路线图、 时间表和任务书,集中力量培育发展特色化、多样化、差异化乡村 旅游产品和品牌。 产业协同,融合发展。强化政策扶持,促进乡村旅游与红色旅 游、生态旅游、民俗旅游等业态相结合,以乡村旅游为核心带动餐 饮、住宿、娱乐、观光、购物、种养、手工业等相关产业发展,推 动农业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 以农为本,注重保护。强化规范开发,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以 农业、农村、农民作为乡村旅游发展的基本依托,加强对乡村环境 和乡村风貌的保护,保持村庄原有格局肌理和整体风貌,通过发展 乡村旅游带动乡村环境改善,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强化政府引导,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 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积极调动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积极性,借助大 专院校、科研机构智力资源,汇众智、聚众力,形成推进乡村旅游 协调、规范、健康发展的强劲合力。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全面部署。
  文件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文件从提升农业发展质量、推进乡村绿色发展、繁荣兴盛农村文化、构建乡村治理新体系、提高农村民生保障水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强化乡村振兴制度性供给、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强化乡村振兴投入保障、坚持和完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等方面进行安排部署。
  文件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文件确定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文件强调,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把实现乡村振兴作为全党的共同意志、共同行动,做到认识统一、步调一致,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加快补齐农业农村短板。
  《关于开展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应农村发展阶段性需要,遵循农村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加强基础设施、产业支撑、公共服务、环境风貌建设,实现农村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同步”、一二三产业“三产融合”、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积极探索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新模式、新业态、新路径,逐步建成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
  发改委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金融助推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提出了金融助推脱贫攻坚的细化落实措施,包括各金融机构要立足贫困地区资源禀赋、产业特色,积极支持能吸收贫困人口就业、带动贫困人口增收的绿色生态种养业、经济林产业、林下经济、森林草原旅游、休闲农业、传统手工业、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发展。健全和完善区域信贷政策,在信贷资源配置、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信贷管理权限设置等方面,对连片特困地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给予倾斜。
农业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林业局、国家旅游局、银监会、保监会、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印发《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促进精准脱贫指导意见》。意见提出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和森林旅游休闲康养,有关财政资金在不改变用途的情况下,投入设施农业、养殖、光伏、水电、乡村旅游等项目形成的资产,具备条件的可折股量化给贫困村和贫困户。
  《乡村旅游扶贫工程行动方案》提出:“十三五”期间,力争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全国25个省(区、市)2.26万个建档立卡贫困村、230万贫困户、747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创新投融资方式和途径,为贫困地区发展乡村旅游提供更有力的资金支持。各项旅游建设尽可能利用原有建设用地,不占或少占耕地,严禁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突出农村特色和田园风貌。各地要突出乡村自然资源优势,挖掘文化内涵,开发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带动贫困户参与的乡村旅游产品。要发展一批以农家乐、渔家乐、牧家乐、休闲农庄、森林人家等为主题的乡村度假产品,建成一批依托自然风光、美丽乡村、传统民居为特色的乡村旅游景区,策划一批采摘、垂钓、农事体验等参与型的旅游娱乐活动,大力开发徒步健身、乡村体育休闲运动,培育发展自驾车房车营地、帐篷营地、乡村民宿等新业态,打造丰富多彩的乡村特色文化演艺和节庆活动。
  3、农业休闲旅游相关规划
  国家“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积极发展农业与旅游业结合,推动旅游业特色化发展和旅游产品多样化发展,全面推动生态旅游,深度开发文化旅游,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完善旅游服务体系,加强行业自律和诚信建设,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我国休闲农业之所以能有这么好的发展势头,得益于顶层设计和多部门的合力推进。国家层面上,农业部联合国家旅游局开展了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点创建活动,引导地方农旅系统合力发展休闲农业。与国土资源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完善设施农用地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对休闲农业发展中建设永久性餐饮、住宿等设施用地,要求依法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切实维护农民的利益。还制定了《全国休闲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组织了中国最美休闲乡村、中国美丽田园评选认定活动,在全国范围内树立了一批发展典型。组织开展了两次全国休闲农业创意精品推介活动,开展了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工作,认定并发布了一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与此同时,各地政府及相关部门也制定政策措施强力推进休闲农业发展,从资金奖励、项目支持、政策扶持等方面给予保障。
  农业部“十三五”规划中的14个专题是,“十三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推进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推进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等;50个课题则包含,深化中央农业投资管理体制改革研究,调动民间资本和金融资本参与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机制研究,加快发展现代种业研究,加强农村金融保险支持研究等。
  “十三五”是旅游消费向休闲消费转型的关键时期,休闲农业正在与现代农业、美丽乡村、生态文明、文化创意产业建设融为一体,以农耕文化为魂,以美丽田园为韵,以生态农业为基,以创新创造为径,以古朴村落为形,释放出发展的强大动力和需求的巨大潜力。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意见》指出,要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具体包括:加强规划引导,研究制定促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用地、财政、金融等扶持政策,加大配套公共设施建设支持力度,加强从业人员培训,强化体验活动创意、农事景观设计、乡土文化开发,提升服务能力。保持传统乡村风貌,传承农耕文化,加强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和保护,扶持建设一批具有历史、地域、民族特点的特色景观旅游村镇。提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创建水平,加大美丽乡村推介力度。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可以充分开发农业资源,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延长农业产业链,带动农村运输、餐饮、住宿、商业及其他服务业的发展,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增加农民收入,致富农民,而且可以促进城乡人员、信息、科技、观念的交流,增强城里人对农村、农业的认识和了解,加强城市对农村、农业的支持,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4、地方相关规划
  《云南省旅游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提出:努力把我省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著名的旅游目的地和面向南亚东南亚的旅游辐射中心。“十三五”期间,我省计划总投资11485.97亿元,建设428个旅游重大重点项目、38个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5类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项目、145个旅游城镇体系建设项目、650个旅游特色村建设项目。
  为实现从旅游大省向旅游强省的跨越,《规划》勾勒出发展蓝图:把旅游产业培育成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到2020年,全省接待海内外旅游总人数突破6亿人次,年均增长13%以上;旅游总收入突破8500亿元,年均增长21%以上;旅游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10%以上,旅游直接就业人数达到200万人,间接带动就业人数960万人以上,累计带动80万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优化发展滇西北香格里拉生态文化旅游区、滇西南澜沧江—湄公河国际旅游区、滇西跨境国际旅游区、滇东南岩溶风光跨境旅游区、滇东北高峡平湖旅游区5大旅游片区。将滇西北打造成国内外著名的生态文化旅游区;将滇西南打造成连接大湄公河流域国家的区域性国际旅游区;将滇西打造成面向南亚的区域性国际旅游区;将滇东南打造成连接越南和面向中南半岛国家的区域性国际旅游区;将滇东北打造成国内外知名的金沙江旅游带和连接川渝的旅游集散地。
  《云南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2018年)》提出:捏紧拳头、聚焦重点,扬长避短、彰显特色,全力打造世界一流的“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这“三张牌”,形成几个新的千亿元产业。加快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坚持以“零容忍”态度整治旅游市场秩序,绝不半途而废,并进一步强化属地管理体制机制。围绕“国际化、高端化、特色化、智慧化”目标,以“云南只有一个景区,这个景区叫云南”的理念打造“全域旅游”,以“一部手机游云南”为平台打造“智慧旅游”,以 “游客旅游自由自在”“政府管理服务无处不在”为目标建设“一流旅游”,开发精品自驾旅游线路,加快汽车营地、厕所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新业态,制定实施新标准,推动旅游产业全面转型升级。加快推进特色小镇建设,紧扣“特色、产业、生态、易达、宜居、智慧、成网”七大要素,坚持高质量、高标准建设,使云南的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特色文化转化为发展优势,成为世人健康生活的向往之地。
  《云南省旅游扶贫工作方案》提出:到2020年,云南乡村旅游接待人次将力争突破2亿,乡村旅游总收入突破2500亿元,直接吸纳就业人数达到60万人,间接带动就业210万人以上。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旅游转型升级的若干意见》提出全力推动全域旅游发展,重点实施50个国家级和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25个特色旅游城市、60个旅游强县、100个旅游名镇、50个国家级和省级旅游度假区、200个旅游名村、30个花田(农业)旅游示范基地创建工作,打造一批主题鲜明、交通便利、服务配套、环境优美、吸引力强、受广大游客欢迎的品牌旅游目的地。围绕全省32条精品自驾旅游重点线路规划布局,加快沿线游客休息站、观景平台、旅游厕所、汽车租赁网点、应急救援站等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实现通信网络信号连续覆盖。全面提升道路通达条件,率先打通、提升改造影响重点旅游线路的断头路、瓶颈点。各地根据当地旅游资源,建设和推出一批各具特色的“最美”旅游线路。
  《普洱“绿三角”原生态旅游区提升建设实施计划》提出:要紧紧围绕打造世界级原生态旅游目的地的目标,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以全域旅游为方向,以“原生态、慢生活、深体验、全健康、真情怀”为主题,以突出项目建设、完善基础配套、强化市场营销、提升服务水平为抓手,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突破基础设施瓶颈,补齐旅游要素短板,打造极具吸引力的旅游产品和服务,走出一条“国际化、高端化、特色化、全域化”的道路,将“绿三角”建设成为普洱旅游的引爆点和新增长极。
  《普洱市旅游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提出:应把旅游休闲度假康体养生产业发展成为全市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的指导思想,坚持创新发展、品质优先、统筹协调、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的规划原则,提出了“一心•二轴•三区•两点”的旅游空间布局,明确了将普洱发展为“云南旅游的新亮点,全国康体休闲养生旅游目的地,国际性旅游休闲度假养生基地”的目标定位。力争到2020年,全市旅游休闲度假康体养生产业实现“三突破、两提升”,即实现全市旅游接待总人数突破5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470亿元、旅游休闲度假康体养生产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突破300亿元;实现旅游产业增加值提升到占全市GDP的10%以上、游客人均消费提升到1700元以上。
  (一)、项目提出背景
  党的十九大首次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決策部暑,并且首次写入了《党章》,强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2017年12月28-29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专门研究部署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政治局常委全体参加,规格之高前所未有。会议明确了“八个坚持”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明确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明确了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三步走”宏伟蓝图,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振兴道路的七条具体路径。
  近年来,澜沧县以建设“世界拉祜文化中心”与“茶祖历史文化核心”为目标,以“以观万亩古茶、品千年茶汤、唱快乐拉祜、游高峡平湖、住乡村民宿”为卖点,按照“立足优势、突出特色、错位发展”的原则,充分发挥旅游的综合效应,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县域经济的主导产业和群众增收致富的富民产业,打造集旅游观光、养生度假、文化体验、节庆会展、会议论坛于一体的复合型文化旅游目的地和游客集散地,努力实现澜沧县由旅游资源大县向旅游强县的大步跨越。
  依托澜沧县独有的地域及生态资源优势,坚持“精品开发、产业融合、核心引领、品牌驱动”的发展路径,充分发挥澜沧旅游资源富集、类型丰富、特色鲜明、品质优良、保存完好、区位独特,差异性特征明显,拥有一批中国唯一、世界顶级的旅游资源,具备打造世界级原生态旅游区的潜力,突出“原生态、慢生活、深体验、全健康、真情怀”主题,通过做强澜沧中心县城极核(包括主城区与勐滨片区),做好糯扎渡、东回、惠民、上允、谦六五个重点镇,形成外围五个次发展中心,发挥其集聚和辐射功能,带动县域城镇沿214国道、思澜路和上允糯扎渡二级路发展的格局,形成县城极核与次发展中心和一般城镇各尽其责,相互协调的城镇网络,逐步走上城乡一体化的道路。
  本项目的建设,就是要通过加强特色有机农业、特色音乐产业、旅游度 假产业以及民族文化产业建设的结合,充分利用区域地理优势和文化优势,发展现代田园综合体,进而引进产业和人才,促进澜沧县总体产业转型升级。项目建设必将对澜沧县全域旅游产业的发展,提高自然资源价值、挖掘民族文化价值,扩大旅游+经济的价值提升,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以及增加农民的收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项目可行且是必须的。
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是旅游产业高速发展的需要
  随着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持续推进,广大人民群众的休闲度假需求快速增长,2017年,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综合贡献率已达到11.04%。但是旅游产品同质化,形式单一等问题比较突出。人们对旅游产品个性化、特色化的需求越来越大,旅游产品的品质化和中高端化需求趋势日益明显,在这种时代发展的背景下,乡村旅游不仅仅停留在“白墙青瓦马头墙格子窗”的建筑风格,而是很好地将美丽和富裕连结起来,通过产业支撑,实现生态与经济同频、互动和共生,让城乡因环境而美、让群众因生态而富,将地域优势、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和产业优势。
  2、是普洱市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
  普洱“绿三角”地域涵盖普洱市澜沧县、孟连县、西盟县,2015年末区域总人口73万人,国土面积1.2万余平方公里,南邻版纳、东连思茅、北接临沧,西与缅甸接壤。区域内旅游资源富集、类型丰富、特色鲜明、品质优良、保存完好、区位独特,差异性特征明显,拥有一批中国唯一、世界顶级的旅游资源,具备打造世界级原生态旅游区的潜力。
澜沧景迈机场通航后,“绿三角”旅游区的可进入性将大幅提升,通过引团入普、旅游同城化合作发展等措施,产品线路组织化、市场化程度将进一步提升,到“绿三角”旅游的人数将大幅提升。但“绿三角”区域旅游产品供给、旅游基础服务设施等旅游基础仍然较为薄弱,与优越的区位、丰富的旅游资源、良好的市场前景不相匹配。
  项目的建设充分发挥澜沧县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加快普洱“绿三角”原生态旅游区建设,通过产品打造、基础服务设施建设、线路产品推广、品牌营销宣传,确保澜沧景迈机场通航后为游客提供丰富的旅游产品、完善的旅游设施和优质的旅游服务,巩固和发展普洱市旅游航空市场,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3、是实现澜沧县全域旅游建设的突破点
  《普洱“绿三角”原生态旅游区提升建设实施计划》和《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导尿管提出以建设“世界拉祜文化中心”与“茶祖历史文化核心”为目标,以“以观万亩古茶、品千年茶汤、唱快乐拉祜、游高峡平湖、住乡村民宿”为卖点,按照“立足优势、突出特色、错位发展”的原则,充分发挥旅游的综合效应,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县域经济的主导产业和群众增收致富的富民产业,打造集旅游观光、养生度假、文化体验、节庆会展、会议论坛于一体的复合型文化旅游目的地和游客集散地,努力实现澜沧县由旅游资源大县向旅游强县的大步跨越。
  项目主要建设以214国道沿线开发的田园综合体,其中包括酒井乡老达保拉祜族民俗旅游项目、竹塘乡田园综合体项目以及上允镇傣族民俗旅游项目3大项目30余处旅游节点的建设。是集旅游度假、生态观光、健康养生、文化体验、户外运动、现代农业于一体的生态化旅游综合体。项目的建设将进一步完善澜沧县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建设。
  4、是生态美丽澜沧建设的需要
  建设田园综合体需要结合实际,制定出可复制、可推广的建设标准,用标准引领园区建设,用标准支撑园区建设,用标准服务园区建设。建设园区要用标准化理念发展产业、富裕经济,用标准化手段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用标准化机制统筹推进、注重实效,用标准化方法提升服务、促进均等化。
  澜沧地处彩云之南、澜沧江西岸,依澜沧江而得名,地处西双版纳、临沧、普洱三州(市)交汇处。与缅甸接壤,国境线长80.563公里,是中国西南边陲重要的交通枢纽和门户,素有“拉祜山乡,边陲宝地”之美誉。澜沧是全国唯一的拉祜族自治县,辖20个乡(镇)、157个村委会、4个社区、1913个自然村、2595个村民小组,居住着拉祜、佤、哈尼、彝、傣等20多种少数民族,总人口49.6万人,其中拉祜族21.5万人,占中国拉祜族人口的二分之一、世界的三分之一。世界各地的拉祜族都认同澜沧是拉祜族祖先扎迪娜迪诞生之地,是拉祜族同宗同祖同文化的正源。澜沧是《芦笙恋歌》唱响的地方,这里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拉祜族创世史诗《牡帕密帕》及“芦笙舞”,有阿朋阿龙尼(葫芦节)、扩塔节(春节)、山康茶祖节等民族传统节庆活动,有南岭勐炳、富邦佧朗,木戛勐糯,糯福南段、东回班利、酒井老达保等拉祜文化保护传承基地。独具魅力的拉祜文化正从这里走出云南、走向全国、融入世界。澜沧县多年来作出“坚持生态立县、建设美丽乡村”的决定。十余年来,从点上探索到全面铺开,从较低要求向更高标准迈进,形成了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协同推进的新格局,取得了城乡因环境而美、百姓因生态而富的新成效。
  项目的建设促进澜沧县的经济建设不仅仅停留在发展产业上,而是很好地将产业和资源连结起来,通过产业支撑,实现生态与经济同频、互动和共生,让城乡因环境而美、让群众因生态而富,将地域优势、生态优势、文化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和产业优势。在共性要求中体现标准,在个性差异上彰显特色,在规划中坚持因地制宜,在澜沧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过程中,在个性和共性的辩证中遵循环境自身发展规律,在青山绿水间,既能感受到原汁原味的特色乡土元素,也记得住乡愁,这种表里融合,也提升了生态美丽澜沧建设的质感和竞争力,对建设澜沧全域旅游示范区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5、是澜沧县旅游产业发展的突破点
  充分发挥澜沧县特色农业旅游、生态旅游以及特色文化旅游的特性,树立大旅游产业概念,促进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发挥产业综合带动效应,促进旅游业与区域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澜沧是云南省国土面积第二大县,有8807平方公里,群山绵延起伏,河流纵横交错,独特的气候条件和地质结构,造就了秀美的山水风光和多样的生物群落。据调查结果显示,全县有自然旅游资源景点100多处,人文旅游资源168处。近年来,澜沧依托独特的自然和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深入推进“拉祜文化名县”战略的实施,民族文化旅游资源进一步得到发掘,已经陆续开发建设了县城“一轴四景”景区、景迈芒景景区、糯扎渡景区及七个民族文化特色景区等一大批重点旅游项目,形成了人文和自然景观交相辉映的良好格局,民族文化旅游前景十分广阔。
项目的建设以“田园综合体+民族旅游综合体”集中发展和提档升级为抓手,促进澜沧县旅游规模增长、质量提升和结构优化。实施蓝翔全域旅游工程,加快旅游示范工作,通过整合资金项目,加大投入,重点抓好基础设施、环境卫生、生态工程等建设,使区域面貌明显改善,澜沧旅游加快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公共服务基本完善。
  6、是全面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突破点
  旅游产业从来都不是单一的产业,旅游产业具有跨行业的综合复杂性以及多环节配合的服务消费特性,旅游产品之间的相互依赖非常强,需要服务链各个环节的提升与质量保障。因此,旅游产业更多的表现为一种“以旅游业本身所包含的行业为基础,关联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及第三产业中的卫生体育、文化艺术、金融、公共服务等相关行业的泛旅游产业结构”。旅游产业的经济本质,是以“游客搬运”为前提,产生游客在异地(或异住宅生活区域)进行终端消费的经济效果。这一搬运,把“市场”搬运到了目的地,搬运到了景区,搬运到了商业区,搬运到了休闲区,搬运到了度假区,搬运到了郊区,搬运到了乡村。游客在目的地,不仅要进行旅游观光等消费,还涉及交通、饮食、娱乐、游乐、运动、购物等等,进一步涉及到医疗、保健、美容、养生、养老、会议、展览、祈福、培训、劳动等等的非旅游休闲的延伸性消费。
  7、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为党和国家事业全面开创新局面提供了重要支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必须立足国情农情,顺势而为,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举全党全国全社会之力,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目标、更有力的举措,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新篇章。
【关 键 词】云南傣族民俗旅游建设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
【交付方式】 特快专递、E-mail
【交付时间】5-7个工作日
【报告格式】Word格式;PDF格式
【报告价格】 此报告为委托项目报告,具体价格根据具体的要求协商,欢迎来电咨询。
【订购热线】18211102808  同V信
【联 系 人】李先生
【编制单位】北京智博睿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大纲
目录
第一章  总 论 
1.1项目概况 
1.1.1项目名称 
1.1.2建设性质 
1.1.3项目实施单位 
1.1.4可行性研究编制单位 
1.1.5建设地点 
1.2项目建设规模及内容 
1.2.1项目规划概要 
1.2.2项目规划用地 
1.2.3项目规划建设内容 
1.3项目建设期限 
1.4项目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1.4.1投资估算 
1.4.2资金筹措 
1.5项目PPP实施方案
1.5.1运作方式 
1.5.2模式内容 
1.6编制依据及范围 
1.6.1编制依据 
1.6.2编制范围 
1.6结论及建议 
第二章  项目建设背景、必要性及可行性 
2.1项目背景 
2.1.1相关政策背景 
2.1.2项目提出背景 
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2.1是旅游产业高速发展的需要 
2.2.2是普洱市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 
2.2.3是实现澜沧县全域旅游建设的突破点 
2.2.4是生态美丽澜沧建设的需要 
2.2.5是澜沧县旅游产业发展的突破点 
2.2.6是全面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突破点 
2.2.7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 
第三章  项目建设目标与原则 
3.1项目建设目标 
3.2项目建设的功能定位 
3.2.1休闲度假功能 
3.2.2生态旅游功能 
3.2.3科普教育功能 
3.2.4养生康养功能 
3.2.5健康运动功能 
3.2.6文化体验功能 
3.2.7美化乡村功能 
3.3项目建设原则 
3.3.1因地制宜原则 
3.3.2统筹发展原则
3.3.3政府引导与市场开发的原则 
3.3.4参与性原则 
3.3.5生态保护原则 
3.3.6特色性原则 
3.3.7多样性原则 
3.3.9适宜性原则 
3.3.9有序开发原则 
3.3.10近期和远期规划建设性原则 
第四章  项目区建设条件及场址选择 
4.1澜沧县概况 
4.1.1基本概况 
4.1.2自然条件 
4.1.3区位条件 
4.1.4旅游资源 
4.2项目选址原则 
4.2.1选址原则 
4.2.2项目选址条件 
第五章  市场分析 
5.1全域旅游市场分析 
5.1.1全域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5.1.2全域旅游市场发展趋势 
5.2普洱市旅游产业分析 
5.2.1普洱市旅游资源分析 
5.2.2普洱市旅游产业现状 
5.3项目产业定位 
5.3.1资源性产品 
5.3.3服务性资源 
第六章  项目建设方案 
6.1项目建设内容 
6.1.1项目整体方案 
6.1.2项目建设内容 
6.2项目建设方案 
6.3项目配套工程 
6.3.1给排水工程 
6.3.2设施农业节水灌溉系统 
6.3.3供电工程 
6.3.4消防系统工程 
6.3.5道路交通工程 
6.3.6通信网络工程 
6.3.7景观工程 
6.3.8森林安全与保护工程 
第七章 环境影响分析 
7.1环境影响 
7.1.1设计依据 
7.1.2施工期间影响分析及环保措施 
7.1.3运营期的有关污染及治理 
7.2环境效益综合评价 
7.2.1环境效益 
7.2.2环境影响结论 
第八章  节能节水措施 
8.1用能标准和节能规范 
8.1.1原则和标准 
8.1.2规范和依据 
8.2能耗状况和能耗指标分析 
8.3节能措施 
8.3.1农业节能 
8.3.2建筑节能 
8.3.3电气节能 
8.3.4暖通、动力节能 
8.4节水措施 
8.4.1管理措施 
8.4.2技术措施 
8.5节能管理 
第九章  项目组织与运行机制 
9.1项目组织管理 
9.2项目建设的具体管理形式 
9.3经营管理措施 
9.3.1人力资源管理 
9.3.2市场营销管理 
9.3.3农业生态示范管理 
9.3.4员工培训 
9.4项目实施安排 
9.5施工建设项目招投标 
9.5.1概述 
9.5.2发包方式 
9.5.3招标组织形式 
9.5.4招标方式 
9.5.5项目招标基本情况表 
第十章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10.1投资估算 
10.1.1投资估算依据 
10.1.2投资构成及估算参数 
10.2资金筹措 
第十一章  财务评价 
11.1财务评价依据及范围 
11.2基础数据及参数选取 
11.3财务效益与费用估算 
11.3.1年销售收入估算 
11.3.2运营总成本及费用估算 
11.3.4利润及利润分配 
11.4财务分析 
11.4.1财务盈利能力分析 
11.4.2财务生存能力分析 
11.5财务评价结论 
第十二章  项目社会效益分析 
12.1社会效益 
12.2经济效益 
12.3环境效益 
12.4人文效益 
第十三章  风险分析及规避 
第十四章  PPP实施方案 
14.1项目运作方式 
14.1.1组织保障 
14.1.2实施主体 
14.1.3项目运作模式 
14.2风险分配 
14.3项目用地方式及资产权属安排 
14.4项目融资责任 
14.5项目合作期限 
14.6项目回报机制 
14.7绩效考核及激励相容机制 
第十五章  结论与建议 
15.1结论 
15.2建议 
附表: 
关联报告:
云南傣族民俗旅游建设项目申请报告
云南傣族民俗旅游建设项目建议书
云南傣族民俗旅游建设项目商业计划书
云南傣族民俗旅游建设项目资金申请报告
云南傣族民俗旅游建设项目节能评估报告
云南傣族民俗旅游建设行业市场研究报告
云南傣族民俗旅游建设项目PPP可行性研究报告
云南傣族民俗旅游建设项目PPP财政承受能力论证报告
服务流程 :
1.客户问询,双方初步沟通了解项目和服务概况;
2.双方协商签订合同协议,约定主要撰写内容、保密注意事项、企业相关材料的提供方法、服务金额等;
3.由项目方支付预付款(50%),本公司成立项目团队正式工作;
4.项目团队交初稿,项目方可提出补充修改意见;
5.项目方付清余款,项目团队向项目方交付报告电子版;
另:提供甲级、乙级工程资信资质

北京智博睿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土城路12号怡和阳光大厦C座4层         联系电话:18211102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