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17710047555
当前位置: 首页 > 可行性研究报告

投资咨询

Consultation

新能源汽车换电站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换电模式迎高速发展

      换电模式是指将电动汽车已经亏电的动力电池从车身取出并更换容量饱和的动力电池,亏电电池重新存储到换电站中进行充电,是相较于充电模式而言的一种电能供给模式。自2008年起,我国就已经开始在纯电动客车领域开展换电模式的推广,但受限当时政策环境、技术水平、成本因素和市场规模,换电模式并未实现大规模推广。随着我国政策逐步完善,换电模式下多方均能受益,对消费者来说,换电的购置成本低、补给效率高,尤其对于运营类车型,换电优势明显;换电站运营商能够获得更广阔的市场以及更优的盈利模式;电池厂对电池集中管理便于对电池进行梯次利用和回收利用,同时获取更多电池数据、实现正向研发;整车厂根据消费者的换电需求推出多种销售方案打开市场;对社会而言,换电模式能降低电网负荷不均的风险,促进碳达峰、碳中和的社会目标实现。以蔚来、北汽新能源等为代表的企业开始加大换电模式的研究和推广,换电迎来发展风口。
1、政策自上而下推动,换电模式快速发展
      换电模式的发展与政策息息相关,2020年下半年以来换电行业迎来了政策红利较快增长。换电模式经历了“试水-艰难探索-迎来风口”三个阶段,前期由于新能源汽车数量较少、标准不一,换电模式发展较慢,直至2020年4月,财政部等四部委联合发布《关于调整完善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的通知》,要求新能源乘用车补贴前售价须在30万元以下(含30万),同时为鼓励“换电”等新型商业模式创新发展,对采取“换电”模式的新能源汽车产品不执行30万元限价要求,换电模式得以快速发展;同时2021年11月1日《电动汽车换电安全要求》实施,这是换电首个通用的国家行业标准,有利于提升换电行业的标准化程度,促进换电模式发展。
2、降低用户消费成本,提高补能效率
      电动汽车的发展一直受动力电池能量密度所制约,能源供给方式对电动汽车的推广运营和规模化发展至关重要。当前市场上的绝大多数电动汽车都采用充电方式来补充电能,但充电模式下电动汽车存在初始购车成本高、充电慢等问题,尤其是对效率要求较高的运营车并不友好,而换电模式在购车成本方面更占优势,此外换电模式的补给时间更短,因此换电模式具备一定的推广优势。
3、具备部分储能性质,起到削峰补枯作用
      在火电为主的传统电力系统中,发电端“以需定供”,通过对需求端的了解控制电力输出,用以平衡用电需求在一天之内的多次峰谷波动。但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的提出,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引入使得发电端变得不可控且不稳定,例如光伏发电高峰集中于白天,无法匹配傍晚和夜间的用电需求高峰,且容易受到不可控的天气系统影响;风电发电高峰很不稳定,且存在较大的季节性差异以及地区分布的较大差异。储能系统成为未来发展趋势。
      从本质上来看,换电站通过集中运营电池,可以调整充放电时间、实现储能的部分功能,一定程度上平衡发电系统峰谷波动。当电动汽车达到一定数量且随机充电时,可能会对电网和居民用电造成影响。换电模式下动力电池的充电可由换电站工作人员科学合理安排,在低谷时段进行充电,避开用电高峰期,可较大程度地降低换电站的购电成本,提高其经济效益,同时缓解城市用电压力。
      换电站通过夜间谷段充电可以实现低成本用电,经济性更为明显。换电站的盈利模式来看,换电站的收入=换电量*(电费+服务费),其中换电量=换电站服务次数*电动车行驶里程*单位能耗,换电站运营成本主要来自电费成本、设备折旧以及人工、租金等费用,其中电费成本为变动成本,人工、设备折旧、土地租金等为固定成本。
4、提高电池使用寿命,实现回收梯级利用
      换电站能够集中管理电池,通过慢充及检测保养等手段提高电池使用寿命。由于目前大部分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是不可快速拆卸的,需要一直持续使用,快充虽然可以缩短补给时间,但由于短时间内电流和电压过大,会降低动力电池的还原能力,减少电池充放电的循环次数,加速电池容量的衰减,进而缩短动力电池的使用寿命。
      换电站将电池集中运营,能够对动力电池实施梯次利用、回收利用,降低电池全生命周期成本。
5、换电参与主体多元,多方主体均能受益
      换电模式下从消费者个体层面,到整车厂、电池厂、发电集团等企业层面,再到国家和社会层面,各方都能显著受益。
      目前我国换电站主要由蔚来、奥动新能源、伯坦科技三家企业建设,截至2021年11月,蔚来和奥动新能源换电站的建设规模分别701为座和384座,伯坦科技以107家排名第三。
新能源汽车换电站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大纲
第一章总论
1.1项目背景
1.1.1项目名称
1.1.2建设性质
1.1.3项目承办单位
1.1.4项目建设地点
1.1.5研究工作依据
1.1.6研究工作范围
1.2可行性研究结论
1.3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
第二章项目背景与投资的必要性
2.1项目提出的背景
2.2投资的必要性
第三章市场分析
3.1项目行业状况
3.2项目产品市场前景
3.3产品的竞争力分析
3.4营销策略
3.5市场分析结论
第四章建设条件与厂址选择
4.1建设场址地理位置
4.2场址建设条件
4.3主要原辅材料供应
第五章工程技术方案
5.1项目组成
5.2生产技术方案
5.3设备方案
5.4工程方案
第六章总图运输与公用辅助工程
6.1总图运输
6.2场内外运输
6.3公用辅助工程
第七章节能
7.1用能标准和节能规范
7.2能耗状况和能耗指标分析
7.3节能措施
7.4节水措施
7.5节约土地
第八章环境保护
8.1环境保护执行标准
8.2环境和生态现状
8.3主要污染源及污染物
8.4环境保护措施
8.5环境监测与环保机构
8.6公众参与
8.7环境影响评价
第九章劳动安全卫生及消防
9.1劳动安全卫生
9.2消防安全
第十章组织机构与人力资源配置
10.1组织机构
10.2人力资源配置
10.3项目管理
第十一章项目管理及实施进度
11.1项目建设管理
11.2项目监理
11.3项目建设工期及进度安排
第十二章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12.1投资估算
12.2资金筹措
12.3投资使用计划
12.4投资估算表
第十三章工程招标方案
13.1总则
13.2项目采用的招标程序
13.3招标内容
13.4招标基本情况表
第十四章财务评价
14.1财务评价依据及范围
14.2基础数据及参数选取
14.3财务效益与费用估算
14.4财务分析
14.5不确定性分析
14.6财务评价结论
第十五章项目风险分析
15.1风险因素的识别
15.2风险评估
15.3风险对策研究
第十六章结论与建议
16.1结论
16.2建议
附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