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17710047555
当前位置: 首页 > 可行性研究报告

投资咨询

Consultation

再生水循环利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循环利用带来供给侧革命,再生水颇具前景

      1、再生水概述
      再生水是指废水和污水经过处理后,达到一定的水质标准,可再次利用的非饮用水,可替代常规水资源用于农田灌溉、工业利用、景观环境利用、城市杂用、地下水回灌等方向。当前我国水资源较为短缺,再生水等非常规水源是常规水资源的重要补充,在一些城市起着“第二水源”的作用。再生水推广利用既能缓解水资源紧缺压力,又能够改善生态环境,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2021年12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的《水回用导则再生水分级》国家标准(GB/T41018-2021)规定:根据处理工艺和水质要求,将再生水分为A、B和C三个级别,10个细分级别。再生水水质达到相关要求时,可用于相应用途。再生水利用的特点是“以用定质、以质定用”,不同用途的再生水水质要求差异大,不同处理工艺的再生水水质跨度大。
      与天然水资源相比,再生水来源不同,主要来自经过使用的废弃污水,再生利用的过程就是将污水资源化,重新赋予资源属性;再生水具有商品属性、可定价,可通过市场进行交易后供用户使用;基于使用成本、应用便利程度、水量、水质等优势,再生水可作为天然水资源的替代品。污水净化加工处理后形成再生产品水,可作为商品进行销售,但限定具体的使用用途和用户,用于景观环境、城市杂用、工业和农业等方面。
      2022年12月,生态环境部等四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公布2022年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城市名单的通知》,公布了19个试点城市名单,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是在重点排污口下游、河流入湖(海)口、支流入干流处等关键节点因地制宜建设人工湿地水质净化等工程设施,对处理达标后的排水进一步净化改善后,在一定区域统筹用于生产、生态、生活的污水资源化利用模式。旨在:1)转变高耗水发展方式,缓解区域水资源供需矛盾;2)改善水生态环境质量,提升人居环境品质;3)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4)带动周边区域开发和生态环保产业发展。
      2、再生水市场情况
      再生水利用率与城市缺水程度、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关,京津冀等缺水地区及部分珠三角城市相对靠前。2012年至2022年,全国城市再生水利用量从32.08亿立方米提升至179.55亿立方米,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8.8%,再生水管道长度从0.64万公里提升至1.64万公里;全国县城再生水利用量从3.24亿立方米提升至17.79亿立方米,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8.6%,再生水管网长度从0.14万公里提升至0.67万公里。2022年,城市、县城再生水利用率分别为28.6%、16.0%。整体上,再生水利用量增长较快,利用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目前再生水利用率的提升主要受制于成本和再生水管网建设,再生水成本一般包括再生水生产成本和输送成本,生产成本主要包括设备折旧,原材料损耗以及运营管理费用等;输送成本主要是建设输水管网和提升泵站、增压设备等费用,以及管网和泵站的运营、维护等管理费用。再生水利率既与当地水资源紧缺情况相关,也与当地城市基础条件(再生水管网建设)、自来水价格、再生水水质等相关,比如中部某省再生水的生产成本在0.6~1.8元/吨,企业如果取用自然河湖水,每吨费用可能低于1元,再生水相比原水成本并无竞争力。近几年,部分省市已逐步实行非居民用水超定额累进加价政策,以广东省为例,对于用水单位超计划、超定额用水的,对超计划、超定额用水部分,按照用水类别和超计划用水幅度,以基本水价的1倍至3倍累进加价计收水费,此时再生水的成本相对而言就具备了竞争力。同时,随着再生水基础设备建设的推进以及相关政策和补贴的逐步完善,再生水利用有望获得进一步的推广。
      2021年6月,国家发改委、住建部联合发布《“十四五”城镇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发展规划》,目标到2025年全国地级及以上缺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25%以上,京津冀地区达到35%以上,黄河流域中下游地级及以上缺水城市力争达到30%。价格因素是推动再生水利用的关键,同时需考虑管网建设、资金保障等方面的挑战。根据水利部典型地区再生水利用配置试点中期评估结果,主要体现在资金筹措压力大,再生水利用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任务重,加上再生水处理工艺较为复杂、技术要求高,工程建设投资资金需求大。同时,再生水利用的市场化机制还较为缺乏,相关补贴、奖励、税费减免等政策仍需到位。根据水利部发展研究中心相关信息,后续水利部有望:1)以再生水为重点,扩大非常规水源利用领域和规模;2)推进典型地区再生水利用配置试点;3)协调有关部门加大资金支持力度,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中央财政水利发展资金统筹支持试点建设。
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2023年5月1日新版)编制大纲
第一章概论
1.1项目概况
1.2项目单位概况
1.3编制依据
1.4主要结论和建议
第二章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
2.1项目建设背景
2.2规划政策符合性
2.3建设必要性
第三章项目需求分析与产出方案
3.1需求分析
3.2建设内容和规模
3.3项目产出方案
第四章项目选址与要素保障
4.1项目选址
4.2项目建设条件
4.3要素保障分析
第五章建设方案
5.1工程方案
5.2建设管理方案
第六章项目运营方案
6.1运营模式选择
6.2运营组织方案
6.3安全保障方案
6.4绩效管理方案
第七章环境保护
7.1执行依据
7.2建设期环境影响分析及环保措施
7.3运营期污染防治及处理措施
7.4水土保持措施
7.5特殊环境影响分析
7.6结论
7.7建议
第八章节能分析
8.1编制依据
8.2节能原则
8.3项目能源消耗的种类
8.4节能措施
第九章项目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9.1投资估算
9.2资金筹措
第十章项目影响效果分析
10.1社会影响分析
10.2不同利益群体对项目的态度与参与程度
11.3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11.4资源和能源利用效果分析
11.5碳达峰碳中和分析
第十一章项目风险管控方案
11.1风险识别与评价
11.2风险程度分析
11.3风险管控方案
第十二章社会稳定性风险分析
12.1风险及其评价
12.2风险的综合评价
12.3社会稳定风险防范措施
12.4维护社会稳定工作方案
12.5结论
第十三章研究结论及建议
13.1主要研究结论
13.2问题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