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17710047555
当前位置: 首页 > 可行性研究报告

投资咨询

Consultation

氢能源制加一体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2024年内蒙古重点项目

一、项目概述
      1、项目建设内容
      项目总体规划占地面积10万平方米,拟建建筑面积45000平方米,建设制氢车间、储氢站、加氢站、试验检测区、仓库(原材料库等)、办公楼及配套设施;引进国内外先进生产设备,建设1套5000Nm3/h提纯单元、1座能力3000Nm3/h氢气充装站,通过对氢气进行高压压缩充装,为配套加氢站提供氢源。
      2、投资额
      项目总投资60000.00万元,其中建设投资50100.00万元。
      3、项目建设任务和目标
      氢能由于重量轻、储量丰富、燃烧性能良好的特点,被认为是我国能源低碳转型的一种新能源,更被视为实现各行业碳中和的重要方式,如电力、交通、化工等。交通领域是目前氢能应用相对比较成熟的领域,已实现包括氢能客车、重卡、轮船、飞机和叉车的示范应用。
      相对于传统的站外制氢加氢,站内制氢加氢一体站的流程及主要设备则相对简约,它采用“分布式制氢+站内加注设备”提供稳定氢源的氢气供应方式,可以实现氢气的现制现用、自给自足,最大限度减少氢气储运过程带来的高额费用和安全风险,能有效降低车用加氢站氢源成本,降低氢燃料电池汽车用氢价格。并且它省去了氢气运输成本,避免了高压卸气、加气、运输环节的安全隐患,同时可作为加氢母站向周边加氢站供氢,帮助“氢荒”地区解决气源供应问题。
      项目选址位于阿拉善盟,建设氢能源制加一体站项目,减少氢能源运输过程中的安全隐患,同时降低运输成本。
二、市场前景
      1、氢能源的市场现状分析
      近年来,全球多国出台氢能发展战略。中国氢能联盟发布的《中国氢能源及燃料电池产业发展报告2022》(以下简称“《白皮书2022》”)显示,包括美国、德国、日本在内的41个国家和地区制定发布了国家级氢能发展战略;包括中国、南非在内的13个国家和地区出台了国家规划。欧美等国家和地区在支持氢能产业发展中持续发力,不断追加资金投入,制定了相对差异化的政策措施。
      《白皮书2022》指出,2022年中国氢气产能约4882万吨/年,比上年增长约1.2%;产量约3533万吨,比上年增长约1.9%。可再生能源制氢项目加速推进,西北、华北、东北等地区引领大型可再生氢基地示范工程规划建设。已规划超过300个可再生能源制氢项目,建成运营项目达到36个,累计可再生氢年产能约5.6万吨;新增建成运营可再生氢项目23个,新增年产能约3.3万吨,比上年增长超过140%。
      当前已经有26个省、区、市公开发布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专项政策316项,比上年增长约65%,新增政策中明确给予财政补贴的政策占比超过40%。同时,氢能标准体系逐步健全,已发布氢能相关国家标准102项、行业标准30项、团体标准136项。
      依托“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等重大示范项目,2022年中国燃料电池汽车销售量比上年增长约36%,加氢站增幅超过40%。重型交通领域加快试点,工业领域示范项目陆续开建,累计建成运营发电/热电联产项目55个,总规模超12兆瓦,比上年增长118%。
      从产业发展的情况来看,燃料电池的主要技术已突破、卡脖子问题基本解除。应用方面,我国局部地区的氢能重卡应用已显现经济性。燃料电池的商业化模式已初步构建,燃料电池推广要逐渐向“用得起、买得起、用得绿”三阶段跨越。
      《白皮书2022》显示,我国部分制氢技术路线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电解槽出货量大幅增长。主流厂家各类电解槽产能超过8吉瓦,出货量约800兆瓦。碱性电解槽成本优势仍然显著。燃料电池汽车推广聚焦商用车,运输车、自卸车、牵引车等重型商用车装载的燃料电池功率以110~130千瓦为主,客车、公交车功率以60~90千瓦为主。大功率燃料电池取得突破,多个企业发布的燃料电池产品功率超过200千瓦。
      2、氢能源制加一体站的前景分析
      随着政策的密集落地以及市场的逐步打开,我国围绕氢能产业已经聚集了大量优质企业。
      其中,中国石化按照“加氢引领、绿氢示范、双轮驱动、助力减碳”的思路,聚焦氢能交通、绿氢炼化两大领域,大力发展氢能一体化业务。
      氢气的储存和运输是制约氢能产业链发展的关键环节。当前,我国的加氢站主要依靠长管拖车来运输,氢气运输能力低、成本高。在氢气的储运方面,氨制氢的技术正在被积极推广。
      例如我国首座商业化分布式氨制氢加氢一体站--广西石油南宁振兴加氢站在广西南宁建成并成功试投产。该一体站采用了中国石化自主研发的分布式氨制氢成套技术,每天能产出500公斤99.999%的高纯度氢气,可满足40多辆氢燃料车用氢需求。相较于广西之前的用氢方式,成本降幅达60%。
      截至2023年底,国内共建成加氢站428座,位居全球首位。但加氢站的数量和分布仍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此外,氢能作为一种能源产品,在发电、储能、工业等领域的规模化应用仍有待创新。”。
      2030年国内燃料电池储能发电累计装机规模有望达5GW;随着制氢加氢政策松绑,将进一步降低用氢成本;在燃料电池降本+技术进步+氢价下降+政策支持下,预计到2025年中国氢燃料电池产业链市场规模超100亿元,到2030年中国氢燃料电池产业链市场有望增长到千亿元规模,2022到2030年年复合增长率近40%。
      站内制氢加氢一体站的模式,减少了中间的储运环节,省去昂贵的氢气运输成本,能有效解决了氢气储运带来的成本偏高的问题。
      没有运输的费用负担。目前,氢能供应的各个环节中,我国成本分布大致是:制氢30%—50%,储存和运输35%—55%左右,氢气降本的关键就在于降低制氢和储运的成本。不同制氢方式产生的氢气生产成本不同,但站内制氢加氢一体站的储运环节优势明显,没有运输费用负担,而且站内储氢规模大幅度下降,光是储氢罐投资的明显减少,就可以抵消制氢加氢环节增加的成本。
      降低运输的安全成本。除了减少氢气储运带来的成本问题外,氢气是高危险性气体,氢气的爆炸限(4.0%—75%)比天然气的爆炸限(5%—15%)更宽。由于氢气分子量小,高压氢气比天然气更易泄漏,而液氢则是轻微的扰动就能造成液氢的爆沸从而引起爆炸的危险。因此运输氢气需要付出更高的安全成本。而站内制氢加氢一体站,可以实现氢气的现用现制,可以最大限度避免氢气储运带来的安全风险。
      当前,我国正在工业、化工、交通等行业积极推广氢能应用,这些领域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随着市场需求不断增大,氢能源制加一体式站的市场空间将越来越大。
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2023年5月1日新版)编制大纲
第一章 概论
第二章 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
第三章 项目需求分析与产出方案
第四章 项目选址与要素保障
第五章 建设方案
第六章 项目运营方案
第七章 环境保护
第八章 节能分析
第九章 项目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第十章 项目影响效果分析
第十一章 项目风险管控方案
第十二章 社会稳定性风险分析
第十三章 研究结论及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