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17710047555
当前位置: 首页 > 成功案例

成功案例

Case

城乡智慧环卫一体化提升服务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一、项目建设必要性
1、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美丽乡村建设的需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等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基本要求,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重要讲话中指出,要自觉把经济社会发展同生态文明建设统筹起来,充分发挥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充分利用改革开放40年来积累的坚实物质基础,加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我们党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成果,是新时代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对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美丽乡村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纵览历史,我国从未像现在这样既面临着巨大的生态环境压力,又迎来了全面、广泛、深刻的生态文明建设变革,形成了以建成美丽中国为核心的全新治理目标。建设美丽中国,关键在于建设美丽乡村。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重大部署,要求“把乡村建设成为幸福美丽新家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将农村美与农业强、农民富联系起来,充分显示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建设美丽乡村的坚定信念,对造福全体农民的坚强决心。因此,我们必须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绿色产业,优化村镇布局,改善安居条件,培育文明乡风,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社会主义美丽乡村。
      保护生态环境。要建设美丽农村,必须以保护好自然生态环境为基本前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绝不是对立的,而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大自然中的山水林田湖草,作为一个相互依存、联系紧密的生态系统,不仅为人类的生存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条件,而且还共同构成了人类的精神家园。然而,由于各种复杂的历史因素,我国农村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注重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不够,毁林开荒,围湖造田,过度垦殖,结果导致水土流失,旱涝灾害频发,盐碱化、荒漠化和环境污染日趋严重,使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因此,建设美丽乡村必须将保护生态环境放在首要位置,实行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科学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发展绿色经济。绿色产业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支撑,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建设美丽乡村,并不是单纯追求田园风光之美,而是要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进一步发展生产,保证农民持续增收,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确立绿色发展的理念,积极探索促进生态农业发展的新途径。通过建立以市场为导向、农民为主体、政府指导和社会参与的联动机制加快美丽乡村建设,鼓励农民根据市场需求和资源条件,选择最适合本地发展的优势和特色产业,重点扶持和培植果蔬业、林茶业、竹木业、中药材业和特色养殖业等,并大力推进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和品牌化建设。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进一步开发、整合乡村旅游资源,将文化展演、健身娱乐、民宿服务、农家餐饮与旅游观光结合起来,加快形成美丽乡村建设与农民增收致富互促共进的良好局面。
      优化村镇布局。针对目前农村普遍存在的村落零散分布、居民点多面大、宅基地闲置和“空心村”等现象,必须采用统筹城乡发展、优化村镇布局的途径加以解决。要根据气候条件、水文地理、自然资源、历史文化、民族传统、产业结构等实际,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水平设计、高标准建设”的要求,认真做好美丽乡村建设的规划设计工作。通过对村镇布局、生产力布局、交通与水利布局的系统规划编排,科学划定城镇规划区、工业生产区、农业发展区、农民居住区与生态保护区,统筹安排城乡建设、农田保护、产业集聚、生活居住与生态环境等空间结构,  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形成“田成方、林成网、渠相连、路相通”的田园格局,以此来促进美丽乡村的建设发展。
      改善安居条件。适度发展中小城镇,大力改善安居条件,打造新型农村社区,是建设美丽乡村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实施村组合并、异地搬迁、新建居民点等方式,引导农民从零星分散向环境优美、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的新型社区集中,并提供城乡一体化的基础设施和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不断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与幸福指数。此外,还要加强对古村落、古民居和古建筑的保护与开发利用,注重保留不同地域、民族、宗教的传统建筑与民居特色,实现历史与文化、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把农村打造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幸福家园。
      培育文明乡风。文明乡风是维系乡愁的重要纽带,是传承历史文化的载体,也是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动力。培育文明乡风,有利于提高农村社会的文明程度,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的人际关系,构建温馨、和谐、美好的农家村镇。我们要发挥文化育人的重要作用,通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活动,引导农民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培育乡村文明新风尚,共同建设生态美好、社会和谐的美丽乡村。
2、是振兴乡村的需要
      2017年底,中央针对2018年“三农”工作连续作出重要部署。2017年12月28日至29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全面分析“三农”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研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政策,部署2018年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农业农村工作。
      按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产业兴旺,就是要紧紧围绕促进产业发展,引导和推动更多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形成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旺盛活力。生态宜居,就是要加强农村资源环境保护,大力改善水电路气房讯等基础设施,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保护建设,保护好绿水青山和清新清净的田园风光。乡风文明,就是要促进农村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事业发展,推动移风易俗、文明进步,弘扬农耕文明和优良传统,使农民综合素质进一步提升、农村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治理有效,就是要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治理,加强基层民主和法治建设,弘扬社会正气、惩治违法行为,使农村更加和谐安定有序。生活富裕,就是要让农民有持续稳定的收入来源,经济宽裕,生活便利,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在实践中,推进乡村振兴,必须把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放在首位,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必须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体现农业农村优先原则;必须遵循乡村发展规律,保留乡村特色风貌。
3、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需要
      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农村人居环境逐步得到改善。但也要看到,目前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总体水平仍然较低,在居住条件、公共设施和环境卫生等方面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还有较大差距。根据《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4〕 25 号),现提出以下意见:
      1)、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以保障农民基本生活条件为底线,以村庄环境整治为重点,以建设宜居村庄为导向,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通过长期艰苦努力,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2)、加快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重点治理农村垃圾和污水。推行县域农村垃圾和污水治理的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有条件的地方推进城镇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和服务向农村延伸。 建立村庄保洁制度,推行垃圾就地分类减量和资源回收利用。深入开展全国城乡环境卫生整治行动。交通便利且转运距离较近的村庄,生活垃圾可按照“户分类、 村收集、 镇转运、 县处理” 的方式处理;其他村庄的生活垃圾可通过适当方式就近处理。离城镇较远且人口较多的村庄,可建设村级污水集中处理设施,人口较少的村庄可建设户用污水处理设施。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内在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选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抉择,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维护全球生态安全的重大举措。要充分认识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动员全党、全社会积极行动、深入持久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4、是“关注民生发展”的需要
      城乡人居环境基础设施陈旧,严重影响群众生活质量,与城市建设发展很不协调。通过对城乡人居环境进行改造更新,不仅能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而且也体现了保障群众利益的社会原则。通过完善配套公共服务设施,改善居住环境。项目的实施将是改善民生、促进发展的大好事,对构建和谐社会,满足国家经济繁荣发展的具有一定的作用。
5、是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
      人居环境服务条件尚不健全,大量生活垃圾直接排放,导致河流、湖泊、地下水等水质环境污染。按照目前实施区域位置,实施全区城乡一体化的人居环境服务条件完全具备。同时项目建设对整个城市环境及市容的改善十分重要,因此项目建设十分必要。
目     录
1总论
1.1项目基本情况
1.2编制依据及研究范围
1.2.1依据及资料
1.2.2依据的主要法律法规
1.2.3依据的主要法规和部门规章
1.2.4依据的主要标准及规范
1.2.5编制原则
1.2.6研究范围
1.3项目建设条件
1.3.1项目位置
1.3.2自然条件
1.3.3基础条件
1.4建设规模及内容
1.4.1建设规模
1.4.2建设内容
1.5项目建设进度
1.6投资估算
1.7可行性研究结论
2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
2.1项目建设背景
2.2项目建设必要性
2.2.1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美丽乡村建设的需要
2.2.2是振兴乡村的需要
2.2.3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需要
2.2.4是“关注民生发展”的需要
2.2.5是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
3项目地区建设条件
3.1项目位置
3.2地理行政概况
3.3自然条件
3.4基础设施建设条件
3.5社会条件
4工程方案
4.1指导思想
4.2城区保洁方案
4.3农村保洁方案
4.4智慧环卫方案
4.4.1智能垃圾分类箱
4.4.2智慧垃圾分类大数据治理平台
4.5项目作业规范及要求
4.5.1作业规范要求
4.5.2管理要求
4.5.3项目保洁目标
4.6项目设备创新
4.6.1管理运作思路创新
4.6.2管理运行模式创新
4.6.3管理措施创新
4.6.4机具设备创新
5项目实施管理、考核及操作规程
5.1项目组织构成
5.1.1项目组织结构图
5.1.2项目各岗位职责
5.2项目实施管理
5.2.14项目管理总则
5.2.2作业管理
5.2.3环卫设施管理
5.2.4工作考核管理
5.3员工考核
5.3.1管理员考核实施办法
5.3.2项目班组长的考核办法
5.3.3保洁员的考核办法
5.3.4违纪严处
5.4保洁操作规程
5.4.1道路清扫保洁作业
5.4.2绿化带保洁作业
5.4.3城市“牛皮癣”清理作业
5.4.4机扫洒水作业
5.4.5清洗作业
6环境保护
6.1设计依据
6.2评价范围
6.3项目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
6.4环境保护措施
6.5环境影响评价
7能源利用与节能措施
7.1概述
7.2设计原则
7.3设计依据
7.4能耗指标分析
7.5工程节能措施
7.6节能效果分析
8建设进度计划
8.1项目实施进度安排
8.1.1编制和报批文件
8.1.2施工前准备工作
8.1.3建设实施工作
8.1.4项目竣工验收、试运行
8.2项目实施进度
9工程建设管理方案
9.1组织机构与职责
9.2建立完善的管理规章制度
9.3建设管理工作范围
9.4项目投资管理
9.5质量管理
9.6工程进度管理
9.7合同管理
9.8安全建设管理
9.9资金管理
10招标方案
10.1招标依据
10.2招标内容及方式
10.3招标原则
10.4招标工作流程
10.5招标方式
11投资估算
11.1编制说明
11.1.1工程概况
11.1.2编制范围
11.1.3编制方法
11.1.4编制依据
11.2投资估算
11.2.1工程费用
11.2.2工程建设其它费用
11.2.3预备费
11.2.4建设期贷款利息估算
11.2.5建设项目总投资
11.3投资分析
11.4资金筹措及使用计划
12效益分析
12.1财务评价的依据和原则
12.2运营收入预测
12.3运营成本预测
12.4项目运营损益
12.5财务分析
12.6项目资金平衡测算
12.7项目效益结论
13项目专项债券融资偿还分析
13.1编制依据
13.2债券融资方案
13.2.1债券规模及期限安排
13.2.2投资者保护措施
13.3债券偿还方案
14风险分析及规避
14.1项目主要风险因素
14.1.1环境风险
14.1.2资金风险
14.1.3社会稳定风险
14.1.4安全风险
14.2风险程度分析
14.3防范和降低风险措施
15结论与建议
15.1结论
15.2建议
附表1总投资估算表
附表2投资估算表
附表3营业收入、税金及附加估算表
附表4总成本费用估算表
附表5利润表
附表6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
附表7财务计划现金流量表
附表8借款偿还计划表